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悲哀就是必然的结局-《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2/3)页

    二百六十四年正月十八,钟会反叛失败被乱军所杀,六十三岁的姜维也死在乱军中。

    士为知己者死,对于一个藏器在身或是长期才志难抒的人,知遇之恩就如同你渴死前的那一滴水。

    在每个时代里很少有人在价值观堆砌成型后还能在家磨个几年剑的,所以知遇之恩这种情感难以被理解,姜维的执着也一样。

    一个连大耳朵都没见过的人,振兴大汉的战前口号多数都喊不响,从不觉得姜维是一个心系大汉运祚甚至真心能接受刘禅做他主子的人,他自己也明白才能远不如那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男人,尤其是内政的运作,所以识大体地在受到蒋琬费祎这俩主内的人长期压制的情况下姜维仍能扛着重压领着小部队执着地执行着他觉得自己唯一擅长的丞相遗志中的一部分。

    所谓爱屋及乌,丞相的遗志里包含的大汉运祚、北伐大业和那位刘后主,一朝知遇之恩,一生奋力回报,可以说从姜维的身上看到了那个羽扇纶巾男人的影子。

    这也是几千年来蜀汉人物从刘关张到诸葛姜维一直被偏爱的原因,尤其在主流价值观稍偏功利主义强目的性的后世。

    这是因为蜀汉的主角们有情有义,有始有终,有大豪情亦有大悲情。

    …………

    “士为知己者而死?”

    “好,说得好啊!”

    始皇帝嬴政笑了。

    他没想到,还有这种品质的人。

    实在是太难得了。

    在哪个社会,不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可以说这种精神品质,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这么一看,这姜维的确挺悲情的。”

    “悲情的人,悲情的结局。”

    “哎……”

    …………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

    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有人会说姜维执意北伐,如果守的话蜀国能多苟几年。

    可这都是马后炮。

    姜维是个英雄,大丈夫提三尺剑,当立不世之功。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本身就是武人一生的追求,更何况为了自己的政治正确和理想正确。

    刘禅虽暗弱无能,但也不嫉贤妒能,放兵权给姜维始终没收回。

    姜维领兵在外,黄皓费祎也只能掣肘于内,不能把他怎么样。

    另外,虽然十一次北伐看似毫无希望,和丞相一样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其实都是唯结果论了。

    要知道当时魏国各种内乱,机会很多,魏国历经政变、实际领袖死亡、魏将投诚、羌胡归附、吴国配合,蜀国国内又恰逢费祎遇刺掣肘减少,有很多机会,哪怕兵微将寡,也不始终不放弃遗志,逆风不蹲泉水,照样找机会经济型胜利,建立局部优势。

    最后等魏国发育整合完毕,老家被拆,还不放弃,喊出经典名言: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姜维以六十多岁高龄,本来可以稳稳的投降做个富家翁,封妻荫子。

    反正没有心理和舆论负担了,都亡国了,再不济,解甲归田归隐总行吧,肯定留个不仕敌国的好名声。

    结果他做什么了?从敌人内部挖墙脚,利用钟会野心,谋求惊天大逆转。

    这人太可怕了,根本不惜命,不惜名。

    姜维的这种执着,这种信仰,这种忠诚,被后世各种上帝视角解读,误解,甚至想象成阴谋家,这是对他的误判。

    只能说,诸葛亮没选错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