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大型国企的命运-《重返奔腾年代》


    第(3/3)页

    在这里,生活设施应有尽有,什么小卖部、澡堂子、屯儿所,甚至小学都有,如果是个宅男宅女,就是一辈子不出厂区都没事。

    这样的厂子很多,沈城就有十几家,辽北省更多,特别是那些有大型煤矿或者钢铁厂的城市,一个企业就是一座城市,一个企业能养数万人。

    比如辽北省的鞍城,以炼钢闻名,拥有近万名职工,算上家属多达数万,数万人都靠着一座钢厂养活,危机早已埋下。

    毫无疑问,这些大型企业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如鞍城,自建国开始,每年冶炼数百万吨的钢铁,这些钢铁被运往全国各地,支撑起国家工业化的脊梁。

    还有那些煤矿城市,工人们一锹一锹挖出煤炭,黑色的金子转化为电力输送到祖国各处,有了电力,人们才能生产生活,才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

    某方面来说,大型企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没有这些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物资,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根基,可当打开国门迎接新的未来时,这些企业却大都走入了末路。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追求物美价廉的产品,大型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不再具有竞争性,于是就渐渐掉队了,沈城如此,盛海也如此,这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改变,只有变革才能重获新生。

    龙口面粉厂还能在林学东父子的带领下实现转制,遗留的问题也不大,可这些大型企业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就如盛海粮油机械厂这样规模的企业,谁买的起?即便有人买下,可数千工人又怎样安置?

    最好的方法是引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革,可机械类企业最不吃香,利润少不说,对技术要求还高,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在前世,林云知道有一些企业因为国家战略需要还是保存了下来,比如沈城机床厂,实行股份制改革后在一段时间内也算是重获新生,可面对国外的优质产品依旧没有多少竞争力,只能在低端产品赚些微薄利润。

    总的来说,八九十年代的大型企业十年后九成以上都不复存在,多年后,人们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只剩下了感慨,辉煌的岁月也早已经变成历史的唏嘘,但对于那些当事人来说,这不是唏嘘,而是切身之痛,这种痛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虽然林云早已知道这家企业的命运,但做不了任何事,正所谓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不过塌之前,你得卖给我套设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