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解读——周吕令武侯:吕泽-《大汉第一太子》


    第(1/3)页

    来咯~

    这本书每100章,会有一次人物科普章节,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分析书中出现的热点争议人物,大家可以酌情阅读。

    上架后的人物科普章为付费章节,请慎重订阅。

    友情提示:本章节为文献综述内容,转载不得商用,抄袭必究。

    非商用转载、引用请标明出处。

    例:起点中文网《大汉第一太子》第0010章节:人物解读——周吕令武侯:吕泽。

    ※※※※※※※※※※※※※※※※※※※※

    在开篇部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吕泽’这个人物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学说,吕泽在历史上非常牛逼,只是由于吕后驾崩后的诸吕之乱,而被史家上了春秋笔法;

    也有的同学说,吕泽就是个凭着外戚身份,被刘邦提拔起来的小舅子,根本没有多牛逼,不然为什么百官公卿表、开国功臣表都看不到吕泽,《史记》《汉书》也没有他的身影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史记》作为参考。

    而在研究《史记》,弄清楚吕泽的能力,以及在汉室开国前后的贡献、地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达成一致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并非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中立史官。

    这一论点,我有以下几处佐证。

    其一:太史公笔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司马迁看来,冯唐、李广二人似乎是怀才不遇,没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待遇,没能达到自己应该达到的高度,而且是被汉室的体制所压制。

    但在司马迁自己所写的《史记》当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冯唐、李广二人并非怀才不遇,而是自作自受。

    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汉文帝刘恒的马车行走在道路上,遇到了冯唐;二人聊了几句,刘恒就感叹道:如果我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抵挡匈奴人,该有多好啊?

    听闻闻言,冯唐却丝毫不留面子的说:就算廉颇、李牧在世,也根本不会为陛下所用!

    一听这话,刘恒便气呼呼的回了皇宫,越想越觉得憋屈,就又把冯唐叫入宫中,说道:如果我有什么错,先生可以私下指出来,为什么要当着大庭广众羞辱我呢?

    冯唐的回答是:鄙人不知忌讳。

    或许在司马迁看来,这是冯唐率真、刚直的体现,但我们稍一想,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我试着把冯唐和文帝刘恒之间的对话,用现代人的方式重现为下面这段场景。

    某官员出行,遇到一位老者,就丝毫不摆谱儿的跟老者聊天下大事,最后感叹了一句:如果有人才帮助建设国家,那该有多好啊?结果老者说:就算有人才,也不会给你效力。

    官员很生气,却没发作,之后私下找到老者,说:如果我的工作做的不好,老人家可以给我提意见,为什么要在大庭广众下破坏官府的威严呢?老者说:我这人就这样,说话直。

    试问什么样的掌权者,会重用这样一个情商为o的老人?

    更何况是在封建君王时期,一个自认为业务水平相当不错的皇帝呢?

    冯唐要是放在现代,怕是连村级别的单位都冒不出头。

    所以,太史公笔下的冯唐易老,并非是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让他老,而是他自己绝了自己的仕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老人家,路走窄了呀……

    回过头,看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好歹是情商问题,冯唐本身的业务水平未必有什么硬伤,但李广就是纯纯的政治巨婴。

    同样是在《史记》中,景帝登基后的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以中央将领的身份驰援梁国,却在平叛过程中接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

    简单分析一下吴楚之乱,我们就不难发现:景帝一朝的吴楚七国之乱,与其说是地方对抗中央,倒不如说是文帝刘恒旁支入继为嫡的后遗症。

    原本皇位应该属于惠帝刘盈一脉,结果在吕后驾崩时,陈平、周勃等大臣内外勾结,血洗吕氏外戚,迎代王刘恒旁支入继。

    此举非但使得齐哀王刘襄一脉怀恨在心,更是让其他的刘氏旁支心生邪念:刘恒可以旁支入继,我为什么不可以?

    而在这样一场具备‘夺嫡’性质的内部斗争当中,梁王刘武的地位也十分微妙。

    作为景帝刘启的同母胞弟,梁王刘武得到了长安中央的大力支持,原因是景帝刘启足够信任刘武,且梁国地处函谷关外,为关中东门户外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