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独-《瓦尔登湖(中外文学名典藏系列)》


    第(2/3)页

    生命的不竭之源泉。在平常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常常会想到这种需要,宛如水边的杨柳,必定朝着有水的方向延伸它的根。人的性格不同,因此需求也定不相同,但是一个智者肯定在永不枯竭的大自然那里深挖着他的地窖……一天晚上,我在去瓦尔登湖的路上,遇见一个镇上的同乡,他已经积攒了所谓的“一笔非常可观的家业”

    —

    尽管我从未见过。那天晚上,他赶着两头牛去市场,并且问我,宁愿抛弃那么多的人生乐趣,我是怎么想的。我回答说,“我知道我很喜欢自己目前的生活。”我是很认真地说这句话的。就这样,我回家,然后上床睡了,而他要继续在黑夜的泥泞当中,步行到布赖顿去

    —

    或是光明之城

    —

    他走到那里时天大概已经

    天亮了。

    对一个死者而言,只要可以苏醒或是重生,时间与地点则根本无足轻重。复活对我们的感官而言,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快乐。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把那些浮华的琐事作为我们的工作。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心的原因。无限靠近万物的乃是形体内创造一切的力量;其次是宇宙法则在不停地发挥作用;再者靠近我们的是把我们当做他的创造作品的那个“大工匠”,而不是我们雇佣的工匠,虽然我们喜欢和他们聊聊天。

    1.烽火山,波士顿市内的一个地区,州议会大厦在此。

    2.五点区,纽约市下曼哈顿,以肮脏腐化闻名。

    神鬼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1

    我们是一个实验品,但是我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兴趣。在此种情况下,难道我们就不能离开这个充满是非的社会—仅让我们的思想来激励我们?孔子说得很有道理:“德不孤,必有邻。”2有了思想的翅膀,我们就能在理智的状态下欣喜若狂。只要我们的心灵自觉努力,我们就能超越一切行为和其结果。所有的好事和坏事,就如奔流一样,从我们身旁一泻而过。我们并非完全沉浸在大自然当中。我可以做急流中的一块浮木,也可以做从空中俯瞰尘世的因陀罗3。戏剧中的情节很可能把我打动,但另一方面,与我生命攸关的事情往往打动不了我。我只知晓自己是一个人并存活在这世上。这不仅反映出我思想情感的一个方面,我或多或少具有双重人格,因而我能够远远地观察自己犹如观察别人一样。无论我的经验如何强烈,我总能感觉到自己的一部分在旁边纠正我,仿佛它不是我自身的一部分,仅是一个与我无关的旁观者,他并不分享我的经验,而只是注视着它。正如他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他自己。待到人生这出戏演完时—或许是场悲剧—观众就起身离去。至于这第二重性格,当然是虚构的,仅是想象力的创造。可是有时候这双重人格阻挡在我们和别人中间,让别人很难与我们做邻居,做朋友。

    在大多数时间里,我认为孤独对健康是有好处的。有伙伴陪在身

    1.引自《中庸》。

    2.引自《论语》。

    3.因陀罗,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及文学作品《吠陀》中的主神,司雷雨。

    旁,即便是最好的伙伴,时间长了也会厌倦,事情反而变得很糟糕。

    我热爱孤独。我没有遇到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很多时候,我们到外面去,驻足在茫茫的人海中,或许比在室内独处更显得孤独。一个在思考着和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形单影只的,他愿意在哪里就在哪里吧,孤独不能按照一个人离开他伙伴的距离来计算。真正勤奋的学生,即使在剑桥学院最狭窄的房间里,也会孤独得像沙漠上的一个僧侣一般。

    农民可以一整天独自在田地里、在森林中劳动、耕地或者砍伐,而丝毫不觉得孤独,因为他在工作;但是一到晚上,他回到家里,却无法独自在室内静思,而一定要去“看得见别人”的场所放松一下。按照他的想法,这是为了补偿一下他这天的寂寞:因为他非常好奇,为何学生们能整天整夜地坐在屋子里而不感到乏味与忧愁?但是他不理解的是尽管学生身处室内,但如同他在田地上劳作,他在森林中伐木,与他在田地或森林中工作并无两样,之后学生也要娱乐一下,也要参加社交活动,虽然生活方式可能更为凝练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