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口头禅成为左右情绪的咒语-《情绪自控力》

    这个世界上总是会有一些事情刺激我们的神经,比如严重的雾霾天、虚假的新闻、领导的批评等。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为了疏解自己心中的愤懑,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些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比如“烦死了”“唉”“郁闷”等。一旦有了这个习惯,就会像上瘾一样,往往脱口而出,不能自制。其实,有些口头禅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同一个动作或者说同一句话,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连续的影响,继而促使大脑将其定位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所以,如果诸如“郁闷”“气死我了”之类的负面词汇成为我们的口头禅,那么但凡有一点烦心的事情发生,都会在它的催化作用下变得严重起来。有人甚至说,消极的口头禅就像是咒语一样,如果频繁使用,它们往往会“显灵”。

    当你经常把负面口头禅挂在嘴边时,它就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即你的情绪会受到这些想法和话语的影响,或者因为口头禅而产生消极的条件反射。

    虽然也有一些积极正面的口头禅,但调查显示,负面以及中性的口头禅占绝大部分。口头禅反映了一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态,说明现代社会的多元性让人们的生活与思考都处于一种松散、不成熟的状态,却不得不面对骤然增加的社会压力,只好通过口头禅等方式来释放与宣泄。消极的口头禅对于个人来说,也许能达到一种心理宣泄的作用,但毫无疑问,它也会影响身边人的情绪。

    张莉有个顾家的丈夫,还有个聪明伶俐的儿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不过,张莉这几天心情很郁闷,因为原本活泼好动、做什么事都不服输的儿子最近有些萎靡不振。原来,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张莉经常加班,平时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不满情绪挂在脸上。结果,那个原本已经半年没用的口头禅“烦死了”又回到了她身边。这样的口头禅非但对她处理工作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把她的情绪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儿子稍微有点小问题,她就会很生气。一生气,张莉就烦,口头禅也不由自主地出来了。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儿子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学会说“烦死了”。

    儿子不仅嘴上学着说,还非常懂得“实践”。不想吃饭,就说“烦死了”;想上厕所,也说“烦死了”;找不到玩具,还说“烦死了”。更严重的是,当张莉的儿子和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还是时不时说“烦死了”。结果,其他小朋友都不怎么主动找张莉的儿子了。即便勉强把他们凑到一起,也是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留下张莉的儿子孤单单一个人在那里。看到儿子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张莉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特意给自己下了一个“军令状”,保证以后再也不说“烦死了”,还让丈夫监督自己。就这样,两个星期过去了,张莉果然戒掉了那个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还顺带也帮儿子改正了。没过多久,张莉的儿子就又回到了小朋友们中间。

    张莉一开始没有认识到负面口头禅的危害,结果先是自己“中毒”,紧接着又传染给儿子。还好她反应比较快,及时矫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也治愈了儿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发泄郁闷,企图让情绪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这种方式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孤立自己,伤及他人。

    有些口头禅或许听上去不那么负面,比如“随便”“不知道”等。不过,它们其实反映的也是放弃自我选择、消极拒绝等心态。“随便”隐藏着“错了别怪我,和我没关系”这样推卸责任的潜台词。不管别人问什么,都先回答“不知道”,同样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还有些中性的口头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然后”“嗯”“这样”等。真正好的语言是干净、符合逻辑、准确、客观的,加进琐碎的东西,不但让人听了不舒服,而且是对语言的污染。

    其实,每个人都有调节自己心情的能力,有的人善于通过自我分析找到问题的源头,并对症下药,从而让自己得到解脱;有些人只会埋怨和推卸责任,结果让自己的生活陷入阴暗潮湿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所以,从现在开始,尝试换一种积极的口头禅,比如“太棒了”“给力”等。一旦这样的口头禅成为你的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就像是换了一种心态。有人会发现,这样的口头禅有点类似于赞美。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赞美的话就不能成为口头禅呢?所以,当你想摆脱负面情绪的时候,尽管赞美自己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