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朝廷紧急从辽东各地军粮中,划拨一部分发给农户,同时叫停了持续多年的征粮政策,搜集余粮的战兵全部撤回,部分闹事的退伍兵得到了安置。 恩威并施之下,太初四年的这场暴动暂时平定。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背后有人推波助澜,不过此事在百官逼宫之后发生,很难不让人产生其他联想。 连番打击之下,武定皇帝心力交瘁,对自己,对大齐,对眼前所见的一切,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十月二十日,太上皇在大正宫单独召见了首辅孙传庭,在一番声嘶力竭的斥责之后,太上皇宣布,罢去孙传庭首辅之位,令其回家待罪。 孙传庭呵呵一笑,恍惚之间,他看到了泰昌二年,用百姓填壕攻打赫图阿拉的场景。 转眼之间,十五年过去了,平辽侯变成了太上皇,奄有四海,然而,还是习惯让别人替他背锅。 须知,无论是余粮收集制,还是对老兵的抚恤,亦或是《齐朝田亩制度》,所有一切都是太上皇一人制定。 如果是太上皇是今天发生的所有变故的幕后黑手,那么,孙传庭他们便是这只黑手手中握着的刀。 刀,是没有罪过的。 可是,作为大齐最高统治权威,作为帝国的实际掌舵者,太上皇是永远不会也不能有错的。 错的,只能是别人。 孙传庭没再做其他辩解,默默扛下了所有。 他甚至没说一句“臣这样做都是为了大齐,绝无一点私心”。 这位进士出身的大齐酷吏,在太初四年,终于走到了他政治生命的尽头。 相比袁崇焕,孙传庭的结局要好很多,至少,他活了下了。侥幸躲过了接下来发生更残酷血腥的大清洗运动,并成为皇帝身边屈指可数的幸存老元勋······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孙传庭不说话,他的门生故吏却不愿束手待毙,弹劾各兵团的奏章雪花似得飞向太上皇御案。 奏章说,陛下征战四方,修驿道,修都城,研制蒸汽机热气球,千万两银子,几百万石粮食也花没了,吃没了,这样四处征收赋税,敲骨吸髓,百姓焉有不反之理,所以请太上皇裁撤各兵团,关闭工坊学堂,以存全百姓······ 太上皇对咄咄逼人的奏疏全部留中不发,既不同意,也不拒绝。 裁撤军队是大事,一着不慎,便会酿成大乱,悔之晚矣。 马士英见孙传庭被贬,立即上疏请罪,自称托付无效,愧对太上皇,无力辅佐小皇帝成贤明圣君,乞求告老还乡,乞归骸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