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科举制,天子门生!-《千古一帝!开局签到西厂督主》


    第(2/3)页

    但,实在是太窄了!

    只能做小官,手里又没有实权,要是没有伯乐看重,几乎不可能出人头地。

    等于是固化了阶层。

    相比较而言,科举制要来得相对公平的多。

    一念既出。

    翌日,在朝堂之上,王耀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知给了文武百官,包括科举制的举行间隔——是一年三次的,选拔流程,从下往上分为——乡试和会试。

    出乎王耀预料的是。

    当王耀说出,要用科举制替换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众官员们的反对声音,是并不大的,甚至还有不少人,选择了赞同。

    为什么会这样?

    稍一细想,其实是能想到原因。

    第一、相比于世家大族,普通老百姓们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家里一穷二白,基本上都难有几卷藏书。

    先天条件不占优的他们,就算寒窗苦读十年,可能也比不上士族子弟的“普通努力”。

    第二、就算有一些寒门贵子浮现出来。

    须知,按照王耀的说法,乡试、会试,都是要选定主考官的。

    即便在这两个过程当中,没有作弊、偏袒的状况发生,一切按实力说话,可主考官一旦选上了你,让你高中了,你是不是都要承这个情?

    到头来,做了官上了朝,你便成了对方的门生。

    而且,这主考官,每一届都是会换的。

    加之,会试主考官,只有当朝大官可以担任。

    可以想见,假以时日,朝堂之上,一定会派系党羽林立,可终究还是他们士族,掌握着绝对的生杀大权!

    更遑论,有真才实学的寒门,比起一些尸位素餐的废物,的确是于国家、于大夏更为有利。

    综上。

    把这些想清楚了。

    满朝文武,还有什么好不答应的?

    然而,他们不知的是,王耀私底下还藏了一手!

    既无人反对。

    在王耀的推动下,大夏的第一届科举考试,自然而然的便很快就举行了。

    等到九州和洛阳的乡试结束,一众地方学子和“京城”学子,齐聚帝都,再进行完一轮会试后。

    王耀这才告诉大家,还有……第三场殿试!

    将由他亲自出题、监考,最终考上的学子,称之为进士,前三名则分别叫做状元、榜眼和探花。

    更加关键的是。

    由于这些人,是王耀亲自选的。

    所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做——天子门生!

    有了这层关系,他们是乡试、会试主考官的人不错,可更是王耀他这个大夏皇帝的人!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