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1)-《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2/3)页

    “那蒋琬之后呢?”

    李福赶紧问道。

    诸葛亮的声音越来越小,用尽全力,才勉强说出两个字:“费祎。”

    说完,便落了气。

    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蜀军有条不紊地撤退。

    司马懿得知蜀军撤退,便说:“蜀军退兵,一定是诸葛亮已死。

    我们可乘此良机,一举消灭蜀军!”

    于是,司马懿亲自率军直奔蜀军。

    姜维一看魏军快追上了,立刻停止退兵,让军队扎住阵脚,令士兵手执“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大旗,大旗下面有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羽扇纶巾,神情自若,正是诸葛亮。

    司马懿大叫一声:“上当了,诸葛亮没死,快撤!”

    魏军也远远看见了诸葛亮,也都知道诸葛亮的厉害,一听主帅让撤兵,立时四处奔逃,一口气跑出五六十里地。

    蜀兵追杀了一阵,便火速撤兵。

    蜀军安全撤到了谷中,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仰天长叹:“诸葛亮乃天下第一奇人,我能断其生却不能断其死,我的才能无法和他比啊!”

    司马懿知道已经无法追赶蜀军了,只好班师回朝。

    姜维率领大军正在后退,却遇到魏延。

    两军展开战斗,不分胜负,各自收兵,当晚安排在魏延身边的马岱将其杀死。

    姜维、杨仪叹道:“丞相乃神人也!”

    什么是中国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马钧是三国时魏国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家,他奇思绝世,被时人称为“天下之名巧”。

    马钧简化了绫机的机械结构,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四五倍。

    马钧还改进了提水灌溉用的翻车,使其成为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有利于农田灌溉,在中国农村中得到长期且广泛的应用。

    他还将百戏塑型加上原动力和传动机械制成水转百戏。

    他试制的轮转式发石机,能射数百步远。

    马钧的这些发明为当时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235年,马钧受魏明帝之诏制作指南车。

    他利用差动齿轮机械构造原理,在双轮单辕车上立一木人,车刚刚起动时,使木人手指南方,由于齿轮作用,不论车行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始终手指南方。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哪一战决定了蜀国的灭亡?

    公元263年,钟会受司马昭之命,统率三万人马,进攻据守剑阁的姜维。

    姜维得知汉中已失守,把剑阁守得牢牢的。

    钟会正想退兵,邓艾赶到了。

    邓艾让钟会在这里与蜀军对峙,自己领兵从阴平小道穿插到蜀国的后方,这样就会攻破蜀国。

    钟会觉得邓艾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但一看邓艾很坚决,也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几句。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作先锋,每人拿着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打开小路通道,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在后。

    最后,邓艾他们到了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走了。

    大家一看悬崖深不见底,禁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好多人打了退堂鼓。

    邓艾当机立断,亲自带头用毡毯裹住身子先滚下去。

    将士们不敢落后,照着样子滚下去。

    士兵们没有毡毯,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木,一个一个慢慢地下了山。

    邓艾集中队伍,对将士们说:“我们到了这儿,已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

    打下江油,不但有了活路,而且能立大功。”

    镇守江油的将军马邈没料想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眼前,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占领了江油城,又朝绵竹方向前进。

    蜀军驻守绵竹的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魏军人数太少,双方一交战,就吃了个败仗。

    邓艾攻下绵竹,向成都进军。

    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兵来得这么快,再要调回姜维的人马已来不及了。

    后主刘禅慌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找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

    于是,后主刘禅就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玉玺到邓艾军营里去请降,蜀国就这样灭亡了。

    绘制地图的标准是谁制定的?

    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在今山西)人,出身于官僚世家,曾担任过司空等职,掌管土地、制图等工作,在制作地图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裴秀的最大成就是制成“制图六体”,即制图所应遵循的方法和规律,共有六条。

    它们是:一、“分率”,即比例尺;二、“准望”,即方位;三、“道里”,即距离;四、“高下”;五、“方邪”;六、“迂直”。

    其中后三条说明各地间由于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走向而产生的问题。

    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如果地图上没有比例尺的标记,则不能确定距离的远近。

    如果只有比例尺的标记,而无方位,则某地的方向虽然从某一方向看是对的,但从其他方向看就不对了。

    如果只有方位的确定,而无道路的实际路线和距离的表示,那么在有山水相隔的地方就不知该怎样通行了。

    如果只有路线和距离的标记,而无地面高低起伏和路线曲直的形状,则道路的远近必定与其距离不符,方向也弄不清。

    所以六条准则必然综合运用,相互印证,才能确定一个地方的位置、距离和地势情况。

    因此可以说,现代地图学所需要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投影以外,裴秀都已谈及了。

    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基本上都依据裴秀所规定的“六体”。

    “遭人白眼”的说法因谁而起?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但他人穷志不穷,潜心学习,发愤苦读,终于学有所成。

    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及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传说,阮籍的“青白眼”特厉害,正视时,黑眼多;斜视时,则白眼多。

    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

    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

    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或“遭人白眼”。

    “卿卿我我”出自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7位文人名士。

    但后人普遍认为王戎不配为“竹林七贤”之一,原因是七贤的主流精神是“出世”,而王戎则“入世”,他热心于官场名利,后来成了朝廷的御用文人。

    而且他为人吝啬,丝毫没有当时文人学士的豪迈之气。

    王戎虽有这些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

    据《世说新语》记载,他与妻子的感情特别好:“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有一次,妻子称王戎为“卿”。

    在宗法社会,“卿”的称呼是爱而不是敬,所以下位者对上位者、晚辈对长辈、妻子对丈夫就不能随便使用。

    王戎便劝妻子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王妻柳眉一挑,不以为然地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意思是,我亲近你,喜欢你,所以才称你为卿。

    我不称你为卿,还有谁可称你为卿呢?

    这以后,王戎只好任由妻子称呼自己为“卿”了。

    这就是“卿卿我我”的来历。

    吴主孙皓是怎样投降晋军的?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

    晋武帝决定发兵20万,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晋军攻入吴境后节节胜利,兵威大振。

    吴主孙皓闻报慌乱不已,他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1万人去抵抗。

    而当张象的将士看到满江都是晋军的战船,无数旌旗迎风飘扬,遮天蔽日时,吓得早早竖起了降旗。

    吴主孙皓知道吴军不能力战,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水军将领陶浚对孙皓说:“我所率的水军船只都小,陛下若给我2万水军和大船,我自有计攻破晋军。”

    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御林军也都用上,叫他指挥水军迎敌。

    第二天,陶浚率水军行在江面上,忽然北风乍起,昏天黑地,战船上的旗帜都被吹落到江里。

    陶浚的水军一时军心散乱,四处逃散,晋军即直扑建业。

    王浚率领的晋国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到了建业。

    建业附近100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8万人上岸,由张象叫开城门,以摄魂夺魄般的气势进了建业城。

    孙皓听说晋兵进城,吓得六神无主,经中书令胡冲的提醒,也学起了蜀汉后主刘禅那样,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

    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全国又进入了统一时代。

    “洛阳纸贵”与《三都赋》有什么关系?

    西晋时期有一位作家叫左思。

    左思年少时,脑子比较迟钝,父亲教他写字,他总写得歪歪扭扭,不像样子;教他弹琴,他怎么学也弹不出一支完整的曲子来。

    左思的父亲很生气,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儿子真没出息,学什么都学不成。”

    左思听了很难过,从此下定决心,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成就。

    西晋统一后,成都、建业、洛阳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左思下决心以赋的文体写一篇描写这3个都城的文章。

    为创造优美的文句,左思在室内、庭院、厕所等处的墙上,都挂了纸笔。

    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出了好词句,就随手写在挂着的纸上。

    当时西晋有名的大文学家陆机听说左思准备写《三都赋》,就嘲笑他不自量力。

    但左思坚持不懈,经过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三都赋》。

    《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阅读,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买光了,纸价因此突然大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来历。

    丑女贾南风是怎样当上皇后的?

    公元265年,司马炎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

    之后,又在选立太子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当时,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司马轨,两岁时就生病死了,老二司马衷,老三司马东,要立太子,只有在这两个孩子中来选择。

    按常理,应该选立年龄大的司马衷为太子,可这个儿子智力非常差,七八岁了,连一个字都教不会,司马炎不想让他当太子,怕他长大后不会治国。

    可是杨皇后非常喜欢司马衷,一天到晚在司马炎面前嘀嘀咕咕,要立司马衷为太子,还说,立太子应该按年龄大小来排列。

    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又在司马炎跟前帮杨皇后说话,说司马衷虽然现在糊涂一点,但他毕竟是个小孩,将来长大了说不定还大器晚成呢!司马炎受不了这两个人的天天劝说,加上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也帮司马衷说话,这样,在公元267年正式立司马衷为太子。

    过了几年后,太子已经十二三岁了,按皇家规矩应该选择太子妃了,这又是一件大事。

    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太子妃当然就是将来的皇后了,所以大臣们都很关心这件事。

    车骑将军贾充是晋朝的功臣,当年就是他帮助司马昭杀掉了曹髦的,在征讨蜀国时也立过大功,被司马炎封为鲁公,他正好有两个女儿在家等待出嫁,年龄与太子相仿,大女儿叫贾南风,小女儿叫贾午,两个女儿都不漂亮,而贾南风特别丑陋,如果公平地竞争,是没有可能入选为皇太子妃的,贾充和妻子郭槐一商量,决定走走后门试试。

    贾充的妻子郭槐买通皇宫里的仆人,给杨皇后送去很多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拼命地吹嘘贾充的女儿怎样有才,怎样好品行,就是相貌差一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