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2)-《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第(2/3)页

    他则大声应答:“深仇大恨,岂敢忘怀!”

    就这样,夫差励精图治,使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得知夫差准备征讨越国,就想先发制人,举兵灭吴。

    谋臣范蠡、文种坚决反对。

    可勾践听不进去,带兵三万攻吴。

    夫差立即率领精兵良将进行反击,两军激战于太湖一带。

    越军大败,勾践带着残兵败将困守在会稽山上,被夫差率领的追兵团团包围。

    勾践苦思冥想,也没有计策退兵,范蠡建议忍辱求和。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国军营里拜见夫差求和。

    夫差本想同意,可伍子胥极力反对。

    勾践闻讯以为走投无路,就准备与夫差拼个你死我活。

    文种、范蠡认为应当另找出路,他们觉得夫差好色,他的权臣伯嚭贪财,这是敌人的致命弱点,越国可以利用这些来达到求和的目的。

    于是,文种暗地里用美女、宝器买通了吴国大夫伯嚭,然后再拜见夫差求和。

    伯嚭因收受美女、宝器在先,便也在一旁帮腔。

    夫差就答应了讲和,但他要求勾践和范蠡到吴国来服役。

    勾践把一切国事都托付给文种,然后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

    夫差派人在阖闾墓旁筑了一间简陋的石屋,将勾践夫妇、范蠡赶入屋中,让他们穿上罪衣罪裙,负责看坟养马。

    夫差有时还故意羞辱勾践,出游时让他牵马徒步跟随;回来时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侍奉。

    勾践担心自己忘掉耻辱,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挂一只苦胆,每次吃饭时都要先舔一舔苦胆,以此鞭策自己,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

    文种为什么被越王勾践所杀?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

    后来传说他带着美女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给文种留了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

    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

    一天,勾践把文种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说:“你教给我攻打吴国的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儿,你还不如跟着吴国的国王去,试试你的计谋,看是不是能救了他们。”

    说完就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

    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

    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范蠡为什么称“陶朱公”?

    范蠡对成就越国的霸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灭了吴国后,范蠡感到自己的名气太大了,又深知勾践的为人,于是就决定离开越国。

    在一个夜晚,他带着家眷离开了祖国,来到了齐国。

    范蠡在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做商业买卖。

    就这样勤劳数年,集聚了许多财产,成了一个大富翁。

    齐国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推举他为相国。

    他做了一阵,感到还是没兴趣。

    一天夜里,他在月光下散步,感叹道:“我做官做到了相国,挣钱挣到了成千上万的财产,做人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了。

    我的一切都达到了顶点,对我来说并不是好事。”

    于是就辞去了自己的官位,将自己的万贯家财都分发给穷人,从齐国的大地上悄悄地消失了。

    范蠡来到了一个叫陶的地方住了下来,自称“陶朱公”,就在这个地方做买卖,开作坊,事业干得很红火。

    很快,他又成了一个富人,人们传说他的财富足可以抵得上一个国家的收入,即所谓的“富可敌国”。

    后来,人们常以陶朱公来表示富翁。

    老子的《道德经》著于何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大哲学家。

    据《史记》记载,他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带)的一个李姓人家。

    刚一降生,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

    于是,父亲干脆给他取名叫李耳,又用一个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寿长。

    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

    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孤身一人来到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周都城洛阳。

    很快,凭自己的才干,他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官员。

    在这个当时最好的读书环境里,老子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

    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孔子也曾专门向他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当时东周正一天天衰落下去,还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

    老子觉得洛阳没法呆了,他决定去民风淳朴、战乱极少的秦国安度晚年。

    老子骑着青牛,没几天就到了函谷关,一过函谷关就是秦国境内了。

    这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说:“老先生途经这里,未曾远迎,希望您别见怪。

    素闻先生学问广博、见识精深,既然路过这里,就请小住几日,将您的真知灼识写成一部书,一来可让我拜读,二来可让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诲,请您不要推辞!”

    老子被尹喜的真挚所感动,便住下来,把自己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柔胜强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全部融于一书之中,写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

    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道”转化和生成。

    老子的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之一,一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国人。

    孔子为什么自称“丧家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郑国,跟弟子走散了,就一个人站在东门外等候。

    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前额长得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部以下又比禹要短三寸。

    又瘦又疲惫像只无家可归的狗。”

    子贡把原话告诉给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说成这副模样也没什么。

    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倒是说得对呀!说得对呀!”

    后来,唐宋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杜甫、苏轼、黄庭坚都曾以“丧家之狗”自嘲。

    豫让为何两次行刺赵襄子?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智伯瑶手下做事,智伯瑶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了智伯瑶后,豫让下定决心要为智伯瑶报仇。

    于是,豫让改变姓名,混进宫廷,企图找机会刺杀赵襄子。

    由于赵襄子警觉,豫让被发现了,赵襄子把他抓了起来。

    经审问,赵襄子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义士,便将他释放了。

    豫让并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和声音,他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又吞下烧红的木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乔装成乞丐,等待机会报仇。

    一天,豫让打听到赵襄子出行会经过赤桥,就事先埋伏在桥下,准备刺杀他。

    赵襄子路过赤桥时,胯下的马突然惊跳起来,埋伏在桥下的豫让被卫士抓了起来。

    虽然豫让改变了容貌和声音,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说:“我上次放了你,这次不能再放你了。”

    豫让突然放声大哭,赵襄子以为他怕死,可豫让却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想到我死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替智伯瑶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就解下佩剑说:“我不想动手杀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请求说:“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对不起我的主人。

    如果您能脱下外衣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真心,那我死也瞑目了。”

    赵襄子非常赞赏豫让的气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

    豫让把锦袍挂在柱子上,猛砍三剑,叫道:“智伯瑶,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

    说完,豫让便挥剑自杀了。

    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城的?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聪明能干,深得魏文侯的信任。

    魏国的邺城(在今河北)是个军事要镇,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

    西门豹到邺城上任,见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把当地父老请来,询问原因,父老们告诉他:每年夏天,漳河都要发大水。

    巫婆说是主管漳河的水神河伯每年要娶一位漂亮姑娘,他就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不然就兴风作浪。

    所以每到巫婆挑女人时,穷人们都带着家人远走他乡。

    西门豹明白了,他想了个办法。

    到给河伯送媳妇那天,西门豹也来了,他对巫婆说:“这个女孩不漂亮,你去跟河伯说,过两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来。”

    就命令士兵把巫婆扔到河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又让士兵把巫婆的大弟子和另外两个弟子扔到河里去了。

    接着把几个乡绅也扔到河里去了。

    剩下的官吏赶紧磕头求饶,表示再也不敢搞迷信害人了。

    周围的人起初感到很吃惊,后来看到一个个作恶多端的人都淹死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他们非常佩服西门豹。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

    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

    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

    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

    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战国七雄具体是哪七个国家?

    春秋末期,中原大国晋国也日渐衰落。

    晋的权力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

    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

    席间,智伯瑶对三人说:“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

    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

    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

    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作主。”

    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

    智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

    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

    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智伯瑶就筑坝放水冲淹晋阳城。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

    张孟谈分析说:“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

    赵襄子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

    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