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篇 第六章 动机与行为--了解行为的背后-《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


    第(1/3)页

    感知篇    第六章    动机与行为--了解行为的背后

    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里讲到: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用泥土造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让他主管一切。

    后来上帝觉得他一个人生活不好,于是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随他们管理,只是一棵分辩善恶树结的果子不能吃。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园里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只是夏娃每每看到那个分辩善恶树的果子又红又大,又得人喜爱的样子,非常想尝一尝,但一想到上帝说的话又忍住了。

    直到有一天,蛇对夏娃说,其实分辩善恶树的果子非常之好吃,而且吃了还可以增加智慧。

    夏娃经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还让亚当吃了。

    吃完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他们来到大地上,开始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祖先,而且需要劳作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如果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我们不难从他们身上找到人类的心理,比如,他们为什么要偷食禁果?

    因为禁果分外香,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引起人们的好奇与逆反心理,人们越想做。

    什么是动机?

    马路上出现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家都围在那里看。

    有一个人没挤进去,光听见围住的圈里面的人在议论:“真惨,压成这样了都。”

    “可不是嘛,恐怕活不成了。”

    他又看不见,只能干着急,一着急就喊:“让我进去,我是死者的弟弟。”

    这一喊真管用,人群中立马让出一条路来,他进去一看,地上躺着一只狗。

    可见,人们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做成了某事。

    通常一种涉及行为的引起、与维持支配、强度和持续性的心理过程,那种驱动力驱使去做某事时,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了。

    动机有哪些种类?

    如题所示,动机都有哪些种类呢?

    当然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出来的不一样。

    按动机的起源分,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行为动机的社会价值分,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来分,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等等。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引发动机有什么条件?

    电影《枪王之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香港某基金经理关友博在实战射击比赛中夺冠,并结识了亚军、警员庄子维。

    后来关友博巧遇抢劫案,他连续开枪击毙4名劫匪,成为市民眼中的英雄。

    而心思缜密的庄子维认为事情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根据种种线索他对关友博产生了怀疑,将他锁定为嫌疑对象,并且寻找他杀人的动机与目的。

    看过电影《枪王之王》的观众,一定记得庄子维为了寻找关友博在抢劫案中杀人的动机,他连夜看犯罪心理学书《犯罪心理与动机》的画面。

    关友博想利用不些不记名的债券洗钱,联合了好友警员和枪具店老板一起洗钱,但他策划的抢劫案中,不得已有交通警察的出现,使得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顺利。

    后来他成功洗钱,别人给的是不能用的连号美元时,他受不了好友枪具店老板的逼迫,又杀死了枪具店老板,最后事情一一败露,这个抢劫案的幕后策划人关友博,最终被庄子维设局围捕。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引发动机的两个条件是驱力和诱因,或者简单地说,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内在条件就是需要,动机就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需要很强烈时,又有满足的对象存在时,才能引起动机,离开需要的动机也是不存在的。

    外在条件,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需要时的外在刺激,也叫诱因。

    对照电影《枪王之王》,聪明的你,有没有分析出关友博的动机了呢?

    需要与动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虽然动机是由一些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根源与基础,而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原因。

    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比方说,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很想与人交往,但是荒岛上缺乏交往对象,所以这种需要无法转化为动机。

    后来鲁滨逊遇到“星期五”之后,就开始教他各种事情,因为他需要有人与他交往,最好这个人还能明白他表达的意思。

    所以,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说,需要转化成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需要转化为动机要有适当的条件,有了条件后,才能促使人得到与满足需要。

    其次,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

    哪些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

    人的一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俗话说,生喝拉撒,这些都是生理需要。

    我们还需要爱,需要被爱,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成就感等等。

    那些,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有时间先后的要求吗?

    答案很明确,是有的。

    如果你连饭都没吃饱,你怎么有力气好好工作,学习,上班呢?

    也许你会说,那革命战士被敌人压迫得没饭吃,他们造样革命。

    是的,这是因为革命战士的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又怎么讲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于需要,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这样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什么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食物、饮用水、睡眠和氧气中的任一种的极度缺乏都会改变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极度干渴,那么,除了水之外,他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会毫无兴趣,他的一切感官将会只为水而生存;他梦见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觉到的是水,只对水发生感情,只为水而活。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里的一个山洞,山洞里有渗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够的干粮,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你活得还比较滋润。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减少到了平时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对处境感到绝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

    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泉水完全断绝了,你没有办法,开始干渴地舔舐每一点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终于连水痕也找不到了。

    开始你可能试着去挖掘水源,过了两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够躺在那里保持水分。

    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着了。

    这时我们走进你的梦里,发现你处在一个满是水的世界。

    在水中你又是欢呼又是狂饮。

    对于此时的你而言,乌托邦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对你而言就是饮水,其他什么自由、爱、尊重乃至哲学、艺术则通通地不被考虑。

    当然这种情况较为极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

    在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我渴了”的意义仅仅是说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暂的口渴,这与长期状态的极度口渴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安全需要?

    一个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

    我们不妨试着观察儿童,这可以加深对安全需要的理解,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身上人为抑制情感的现象较少,而成年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装模作样地对缺少安全感表现得镇定自若,不动声色。

    一个普通的孩子面临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难以对付的刺激或情况,常常会引起恐惧的反应。

    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短时间内与父母的分离,陌生的面孔,孩子会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求得安全与保护。

    孩子需要一种安稳的程序和节奏,一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生存环境便是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怀抱。

    一个在父母整天吵架谩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