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少见 ……-《清穿之哲皇贵妃》


    第(2/3)页

    永璜不至于会贪去亲娘的功劳,而且跟苏叶沟通起来更方便。

    要是外臣的话,要进后宫很难,沟通起来需要宫人传话,就容易传错或者有遗漏的地方,哪里有母子二人见面那么方便?

    苏叶想想也是,后来又觉得皇帝可能是看不惯大阿哥每天借口跑去看王府的进度,然后在宫外玩一圈才回宫来。

    如今王府挖得坑坑洼洼正往回填,有什么好看的?

    不过是永璜贪玩溜出去宫外的借口罢了,皇帝放任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让这个儿子再玩下去心都要野了!

    索性把这差事交给他,永璜就没借口再跑出宫的。

    永璜接了差事也高高兴兴的,他先仔仔细细询问了苏叶,具体了解后才联合户部和工部一起想办法扩大生产。

    军粮需要的量实在太大了,得想办法来量产。

    他还特地跟御膳房的周玉借了徒弟李生来帮忙,毕竟户部和工部里面肯定没一个擅长厨艺的,这时候就需要厨子来提意见。

    李生是受宠若惊,不知道多少师兄弟羡慕他。

    当初李生被周玉点了去承乾宫帮忙,也是因为他人沉默不爱说话又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御厨的天赋不是特别好,只能按部就班,却不会创新,往上走是难了,不过安分守己当个普通御厨还是可以的。

    熬个几十年就能出宫荣养,比起其他宫人不知道要好多少。

    李生也以为自己在御膳房当个小厨熬几十年就好了,谁知道被周玉点去帮忙就得了这好差事?

    皇帝圈了外宫一块地方给永璜来做军粮,毕竟此事越少人知道越好,放在宫外就太扎眼了一点。

    而且要是泄密了,被谁得了去,那就麻烦了。

    索性宫里守备森严,要是在宫里都能被人泄露消息,那么其他地方就更不安全了。

    户部尚书还带上傅恒,毕竟以后户部就交给傅恒来办,这事肯定得他接着来。

    加上傅恒曾经带兵,对军粮也了解,加入进来是再适合不过了。

    工部尚书是个沉默的,反正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地方有了,人也有了,李生按照苏叶的步骤一步步做好给几人看。

    户部尚书看完后皱眉道:“面条这个还好,用大桶一次性也能做很多,就是锅也得多弄一些。肉干要晾晒这个,要是下雨天或者潮湿的时候就不合适了。”

    军粮不可能看天来做,天时地利的,那一年就得好几个月不能做了。

    毕竟下雨下雪不行,太阳不够不行,天气冷也不行。晒几天就下雨再挪回来,半干半湿的肉干就更容易坏了。

    永璜深以为然,工部尚书就提出道:“不如弄个面积大的烘干房?”

    他是从造纸这里得到启发,造纸之后,纸张需要阴干,只看天气来晾晒就太慢了,成本就要加上去。

    还是有商人想到一个法子,就是做个大屋子,里面在房子中间弄个锅炉,不停烧火,屋内没有窗户,屋内温度能保持很高,把湿漉漉的纸张贴在墙上就能烘干了。

    既然纸张能这么做,肉干挂着也行。

    锅炉烧得旺一些,能加速晾晒肉干的速度。

    如果太慢的话,里面潮湿就很可能让肉干变质。

    永璜觉得是个不错的法子,就让人把房子里的窗户都堵上了,然后用少部分的肉干来试试,找到最适合的温度。

    温度太低不行,一点点加上去,让离得远一些的肉干也能加速晾干。

    面条、蔬菜干和肉干都做好了,李生原本想动手,还是给永璜拦下了:“不如找个不会厨艺的人来做,做得好吃能吃才行。”

    傅恒索性叫了一个不懂厨艺的侍卫过来,他手忙脚乱煮东西,一看就真的是不会做吃的。

    只要点火把水烧热,面条、蔬菜干和肉干都扔进去煮一会儿,很快就有香味传来。

    侍卫吸了吸鼻子,看着没一会儿就煮好了,赶紧捞出来吃了一口,烫得说不出话来还连连点头表示味道很好。

    永璜又道:“也能直接用热水来泡,那就更简单一些。”

    不必很多人挤在一个锅里煮,节省不少时间。

    傅恒这次亲自动手试了,用碗放了面条、蔬菜干和肉干,再用烧好的热水往里面一浇,捂着没一会儿香味也出来了,吃着跟煮的差别不大:“确实方便,只要有热水就好。”

    他尝试着用冷水泡,其实也可以,就是时间长一点,味道差一点,如果在行军路上不方便烧火,这东西真是太方便了,而且又能饱腹还不容易变质。

    傅恒连忙跟永璜拱手行礼道:“此物用在缅甸远征上,必然能够如虎添翼,是国之大幸。”

    永璜赶紧避开还礼道:“傅大人过誉了,还得几位同心协力办好这差事才是。”

    方法是有了,如何能又快又好做出来就得几人来琢磨。

    肉干的办法蔬菜干也能做,面条的话永璜想了个办法,就是苏叶教他的,用流水线作业。

    揉面团的是一拨人,只负责这个,切面条的是另外一拨人,还有就是专门煮面条,专门炸面条的。

    傅恒起初不明白永璜为何把工序拆开来,还觉得一个人能做的,却让好几个人来做。

    后来发现只做同一件事,那些人就越来越快,越来越熟手的,速度能大大提升。

    面条的晾晒依旧是那个大房子,另外扩建了两间。

    半个月功夫下来,就做好了一仓库的军粮。

    皇帝看后颇为满意,按照这个速度,再两三个月,攻打缅甸的事就能提上日程。

    至于对付瘴气的办法,皇帝也让太医院想一想。

    御医随行比较难,能不能做药丸什么的来缓和一下?

    实在不行,有没预防的法子?

    苏叶记得以前在南方的中医馆最有名的几个方子,一个是小柴胡汤,一个是清瘴汤。

    前者是预防病邪入体,后者对治疗瘴气有一定作用。

    但她虽然知道是知道,药方究竟是什么就抓瞎了,只能让太医院想办法。

    院首听闻苏叶曾见过的清瘴汤方子,恨不能让她立刻回忆起来。

    他又不能真做出方子熬成汤后让苏叶一个个试,喝出什么毛病来,皇帝就要拧了自己的脑袋。

    院首只能把药材和名字对应放在一起,努力让苏叶多看看,指不定就能想起来呢?

    苏叶拼命回想,虽然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事还是有一点能回忆得起来,多亏邻居是个老中医,子女都不在身边,就喜欢给她嘀嘀咕咕说一些草药和方子:“秋夕给我记下,有黄连来着,还有陈皮、茯苓……”

    她每天绞尽脑汁,想起什么就让人记下来,生怕忘了。

    “对了,还有朱砂。”

    这还是苏叶听老中医提起的,因为朱砂让她以为是红墨水之类的东西,于是印象特别深刻。

    苏叶明白中医方子讲究的是五行相合的,努力又想到了半夏和柴胡。

    拼拼凑凑了一些,送到太医院那边,御医们对药方极为熟悉,试着用各种药材来中和这个方子,费了老大劲居然真拼出了药方来。

    院首给皇帝呈上药方的时候双手都是抖的:“皇上,这方子实在妙极,也不知道是哪位神医想出来的。”

    太医院从南方找来一个受了瘴气的商人喝了汤药,对方的情况就有所好转。

    一般受了瘴气后腹泻不止,硬撑着回来没几天也就熬不住了。

    商人喝汤药后勉强保住了性命,要恢复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起码命是留下了!

    这家人原本都准备后事了,谁知道峰回路转被太医院找上门来,说是有新的除瘴气药方要找人试试,他们自然答应啊!

    多少大夫来看过都摇头,只说商人余下没几天了。

    突然有了救命的法子,家人们立刻应下,看着商人喝下后总算从阎罗王手里抢了回来,一家子高兴得抱头痛哭。

    太医院又陆续找了几个中了瘴气的人来医治,除了一个实在太严重没能救回来之外,其他都救下来了!

    这药方确实能用,指不定能保住多少远征的将士!

    皇帝十分高兴,重赏了太医院。

    新军粮有了,治疗瘴气的法子也有了,那还等什么?

    然而出征的人选却叫皇帝头疼,因为不少武将听说是缅甸就退却了。

    他原本打算点了云贵总督来带兵,毕竟云贵出身更适应缅甸的气候。

    然而云贵总督居然上折子道:“远征缅甸毫无胜算,不如徐徐图之。”之类的话,险些把皇帝气了个倒仰。

    什么徐徐图之,他就是怂不敢战,还想劝皇帝放弃!

    苏叶见皇帝气得不行还安慰道:“云贵总督远在南边,肯定不知道皇上为此做了多少准备。”

    皇帝却道:“朕让人送去折子说明了新军粮和除瘴药方,这家伙依旧觉得不可行。”

    只怕对方压根就没试过送去的新军粮,也对除瘴的药方有所怀疑。

    毕竟这么多年来他们对缅甸毫无办法,突然什么解决办法都有了,云贵总督能不疑惑吗?

    他就怕京城不少人想贪功,急功近利弄出什么东西来糊弄皇帝,到时候倒霉的就是那些远征的将士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