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取所需-《苟出一个盛唐》


    第(2/3)页

    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

    源经基目瞪口呆。

    原本以为大唐会像两百年之前那么温和宽仁,没想到来的居然是头饿狼。

    似乎大唐跟以前不一样了。

    事已至此,源经基已经没得选,再苛刻的条件也要谈下去。

    对于一些软性的条款,如停靠港口,司法豁免权,贸易优先权,子嗣入长安为质等等,源经基都可以接受。

    但对于实际利益,源经基寸步不让。

    这个时代倭人的膏谀之地主要在畿内道,开发了几百年,关东并不发达,更不富庶,每年拿不出一百万缗的岁币。

    而人口更是关东的命脉,没有人口,关东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谈判陷入僵局。

    冯道外表温和,说话不温不火,冷静睿智,这样的对手在谈判桌上,自然也是极为难缠的对手。

    没有情绪点,也就没有弱点。

    但在私下场合时,冯道温文尔雅,谈吐间引经据典,佛家禅机信手拈来,极具大唐儒士风采,赢得了倭人的广泛好评。

    关东的达官贵人、僧人寺院以请到冯道作客为荣。

    人格魅力也是谈判桌上的一道筹码。

    这无形给了源经基更大的压力。

    屈服是迟早的。

    用李晔的话来说,大唐能让他们在关东安身,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真以为大唐将士不能翻过关东山脉吗?

    最终,源经基扛不住了。

    因为关东的豪强领主们,在与冯道的觥筹交错中,逐渐表露出一种干脆彻底融入大唐的倾向。

    站在倭人的立场上,这是最好的选择。

    站在这些豪强领主的立场上,也是最好的选择。

    融入大唐,他们还是关东地面上的豪强领主,甚至还会得到大唐的册封。

    而源经基的满腔大志就付之东流了。

    大唐的选择太多了,甚至可以再扶植其他人。

    源经基不寒而栗。

    他身体里毕竟流淌着桓武倭王的血液,也有自己的私心。

    权衡利弊之后,源经基终于妥协了,做出极大的让步。

    可以作出战争赔偿,但每年一百万太多,关东也拿不出来,最多每年十万缗,以陆奥沙金、伊豆珊瑚交易。

    每年向大唐输送两万青壮,不限于倭人,虾夷人、渤海人皆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