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战略选择-《重启激荡年代》


    第(3/3)页

    很快,所需的数据通过传真,从全国各地流水般地汇集到傅松手头上,在这个过程中,傅松再一次见识了沈校长的能量。

    傅松一边整理数据,一边思索论文的思路。

    是跟萧竹梅针锋相对呢,还是像教员说的那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两种战略各有利弊,前者简单直接,只需要针对萧竹梅论文中的观点一一批驳,工作量比较小,但存在格局小、站位低的问题。

    打个众所周知的比方,人被狗咬了一口,你要是直接反咬回去,岂不是拉低了自己的物种段位,成了跟狗一样的东西?

    高中的政治课上就讲过,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或者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就在于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

    所以,人被狗咬了绝对不能像狗一样通过撕咬来反击,而是要找根打狗棒,朝着狗最薄弱的地方狠狠地敲一棍子。

    后一种战略的优势就在于出其不意、借力打力,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瞄准对方的弱点,发动连绵不绝的攻势,让对方无法获得喘息之机。

    这两种战略摆在傅松面前,让他一时之间难以取舍,到底使用哪个?

    从理智上傅松更愿意采用针锋相对的战略,但从感情上,他更愿意采用教员的思想,争取一棍子把萧竹梅敲瘸了,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彷徨了整整两天,直到他看到温铁军的一篇论文时,突然想到了温铁军的一句名言,“如果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局面不改变,中国永远别谈现代化”。

    这句话说的正是眼下国内农业的现状,生产效率低下。

    全国10亿总人口,其中8亿农民,2亿城市居民或者所谓的工业人口。

    8亿农民种地却只能养活2亿的工业人口,这是对人力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