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瘟疫论者-《崇祯十五年》


    第(1/3)页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著有瘟疫论一书。明末三大害,天灾,流寇,瘟疫,从穿越而来的第一天起,朱慈烺就在思考这三个问题,而吴有性就是解决瘟疫的药方。

    二十天前,朱慈烺派人打探吴有性的消息,得知他此时人在山西,立刻派人去请。

    两个时辰前,吴有性进京,被安排在了朱慈烺预先准备的一处宅院里。

    除了吴有性,朱慈烺还请了两人入京。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开物】,是明末著名的农学家,对手工业生产和冶金也颇有研究。明末天灾不断,米粟产量太少,根本喂不饱百姓的肚子,而土豆、番薯、玉蜀黍虽然已经传入大明,但并没有被大规模的播种。

    以京师为例,京师周围的荒山野地,长不出米粟,但却极适合土豆、番薯、玉蜀黍的生长,只要大范围的播种,京畿周围的吃饭问题,立刻就可以解决。宋应星是土豆、番薯、玉蜀黍的行家,朱慈烺必须把他请来。

    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安徽歙县人,是明末著名的火器专家,著有《军器图说》一书,《军器图说》在七年前就已经被刊印出来,书中图文并举,详细罗列了各种火器的使用与制造方法,并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的制造和使用。

    但可惜,这项伟大的发明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

    比起火绳枪,燧发枪不但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速,最重要的克服了火绳枪点火怕风雨的弱点,这项发明的改造与完成时间,大致与欧洲属同一时期。而欧洲很快就普及开来,但在大明,一直到毕懋康死,燧发枪都没有在大明军中出现。

    今世,朱慈烺要改变这一悲剧。

    照史书记载,毕懋康死于1644年,也就是说,这位伟大的火器专家,只有两年寿命了,因此朱慈烺想要见到他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为了最快的把毕懋康请到京师,朱慈烺派人带了自己的亲笔书信,亲自去江南邀请,算算日子,他们应该已经到达安徽歙县了。

    这三位老先生是大明科技的先行者,也是朱慈烺挽救大明计划的重要支柱点。

    因此,当听说吴有性已到京师的时候,朱慈烺非常兴奋。

    “走!”

    原本是要回宫,但朱慈烺一甩马缰,转头去见吴有性了。

    “殿下,宫门快要关闭了,再不回去就晚了。”

    田守信和李若链在后面追。

    朱慈烺不管,因为进宫后他就出不来了,猛然想到了什么,勒住缰绳,小声的吩咐了田守信几句。

    “啊?”

    田守信脸色发白,结结巴巴的说:“这行吗?”

    “当然行,放心,我母后一定会答应的。”

    朱慈烺狡黠的笑一下,带着李若链去见吴有性。

    田守信打马转向皇宫。

    吴有性今年六十岁了,但头发漆黑浓密,脸上也没什么皱纹,乍一看也就是四十多岁的样子,朱慈烺暗暗赞叹,果然是大医啊,只这保养,就足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吴有性没有功名,只中过秀才,见过最大的官员也就是巡抚一级,想不到堂堂皇太子居然知道自己的名字,还派人专门来请,心中惶恐不可形容,等见到太子本人之后,他心中的紧张才渐渐褪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