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屏幕黑下来后,吴天明还有些恍惚。 《封狼居胥少年侯》全片一个半小时,在这短短一个多小时里,他似乎亲眼目睹了名为霍去病的少年将军如流星一般短暂却璀璨耀眼的人生。 以一己之力驱逐塞外游牧民族,以一己之力护卫国家太平,何其壮哉!何其伟哉! 而霍去病英年早逝的结局更是给他增添了无尽悲剧色彩。名为霍去病,最后却病死在了床上,不得不说是对命运的一个绝妙讽刺。 有人说,世间最悲哀的事是:美人白首,英雄迟暮。 可是在吴天明看来,最悲哀的分明是,英年早逝。 英雄迟暮固然悲凉,可是起码他活了很久,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可是如霍去病这般的少年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才华横溢,本可以创下不世功绩,本可以拥有一段波澜壮阔的精彩人生,可惜天妒英才,让他们早早逝去。 这不得不说是一场遗憾。 但是,吴天明又觉得死亡其实对霍去病来说反而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因为这样他就永远是个少年了。 整部片子,最打动吴天明的就是霍去病身上的少年意气。 少年人的意气风发宛若明澈的火焰,是最干净澄澈的,让人哪怕只是远远看上一眼,就觉得眼前明亮,前路光明。 毫无疑问,《封狼居胥少年侯》是一部好电影。导演巧妙的以古地球历史为背景,虚构了霍去病这个人物,通过霍去病生动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汉朝——勇武豪迈,洒脱不羁。 霍去病身上有着每个男孩年少憧憬的一切——年少成名,百战百胜,功成名就,百姓敬仰,士兵拥护,名留青史。 他的死亡反而成就了他,让他从一个英雄迈入神坛。 虽然是ai电影,但是剧情出色,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足以获得一个提名! 安云那个老家伙,是从哪里把这部片子挖出来的?导演真的是新人吗?该不会是他的哪个老伙计起的假名吧? …… 《华夏影视周刊》是华国最大,最权威的影视周刊,这本电子周刊几乎代表了业内流行风向。 谢洵在《华夏影视周刊》做职业影评人已经五年了,从当初的菜鸟成为现在有固定版面的资深影评人,靠得就是他毒辣的眼光和敏锐嗅觉。 早在《民国文豪记事》开始播第六集时,谢洵就注意到了这部网剧,然后立刻发觉了这部电视剧有大爆的潜质。 从那时候起,他就对这部小成本电视剧投注了强烈关注。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 这部小成本电视剧低开高走,成为今年暑假杀出来的最大一匹黑马,狂揽几十亿票房,成为起江视频网今年的主打剧。 很多专业影评人已经写了很多篇《民国文豪记事》的影评了,但是谢洵却一直没有动静。 他是个谨慎的人。 做影评人这么多年来,他见过无数烂尾的影视作品,他不能保证《民国文豪记事》不会烂尾。 如果贸然推荐,结果结尾崩盘,不仅是打自己的脸,还会让读者质疑他的专业性。 所以谢洵耐住了性子,一直等到刚才他完完整整的看完大结局后,才眼圈泛红,长舒一口气,太好了,《民国文豪记事》没有让他失望。 此时他的胸膛间似乎鼓动着无限激动之情,他迫切想把自己的感情宣泄成文字,与更多读者朋友们分享。 《民国文豪记事》没有崩盘,结局维持了其一贯的水准,看得他一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边又为这大时代浪潮下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命运而感到一阵心酸痛楚。 他突然想起来什么,立刻向自己的同学拨通的电话:“小于吗?我记得你现在在起江视频网的技术部工作?对对,我是谢洵,我能问一下《民国文豪记事》大结局播放量怎么样吗?实时最高观看人数五千两百万?打破了《地球崛起》的记录?而且这个最高数据出现在片尾而不是片头?!好好好,我知道了,谢谢你,改天请你吃饭。” 放下电话,谢洵深吸一口气,全身战栗不已。果然是神作预定! 他要写一篇怎么样的影评呢? 在写文之前,他需要在脑海里重新回忆一下大结局的剧情。 【…… 这是人民的怒吼,是时代的波涛,浩浩荡荡的军队开过大江大河,百万雄师众志成城的口号声里是粉碎一切的信念。 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发誓要解放劳苦大众,让中国人民重新站起来的红色钢铁之军。 他们此去的目的只有一个——打败南京政府,给这个历经战火满目疮痍的国家带来真正的和平与自由。 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即将迎来它新的主人。 …… 与其说这是一场一面倒的战争,不如说这是时代的选择,是人民的决心。 总统府上空的青天白日旗倒下去,红色党旗缓缓升起,迎风招展的旗面上金黄色的镰刀和锤头化作新时代的星辰,指引下一个时代的方向。 周德璋看着这一幕,老泪众横,又哭又笑。 他七十多了,本已应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不持辛苦随军,亲临战场,各种奔波劳累,这一番急行军下来,他气若游丝,奄奄一息,若不是勤务兵扶着他,他早就瘫倒在地了。 勤务兵焦急道:“周先生,我扶您去歇息吧!您已经一夜没合眼了。” 周德璋指着空中飘扬的红旗,高声叫道:“你看到了吗?红旗,是红旗飘起来了!” 勤务兵也是一脸感慨:“是啊,我们胜利了,以后就太平了。” 周德璋撕声道:“我替你看到了!你的仇已经报了!你可以安息了!” 勤务兵不明所以,“您在说谁?” 周德璋没有回答,他甩开勤务兵的手,跌跌撞撞向红旗的方向跑去。 眼前浮现一幕又一幕的往事: 病床上的少年露出了满怀期待的眼神:“会变好的。虽然我看不到了,但是这个世界,这个国家,一定会越变越好的。” 李景然的棺木送出北平,万人逢迎,追随。 李淑然远走美国,临行前告诉周德璋:“除非国党覆灭,否则我今生再也不会踏足华夏。” 接下来的十几年,大半个华夏沦陷,几千万同胞捐躯,几万万灾民流离失所,昔日的锦绣神州,今日满目疮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