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沈翼的理由-《皇兄何故造反?》
第(1/3)页
沈尚书是个聪明人,所以他基本不怎么会跟天子对着干,最多就是发几句牢骚。
但是即便是抱怨,也是在变相的跟天子展示自己的功劳。
然而这一次,沈尚书是真的觉得,自己不能答应天子的要求。
“陛下容禀,臣并非不信陛下,只是盐引,茶引皆是国家命脉之一,今日若发于皇店,则日后朝中勋戚,大臣,宗室,必蜂拥而至。”
“陛下圣明睿智,自能约束内宦,如期缴纳赋税,但是此例一开,典制势必废弛,盐法乱坏之下,必会使得朝廷动荡。”
“况我朝盐法,实行开中法,商贾运粮至边,以换盐引,以民间之力维持边境粮草日常用度,大大节省了朝廷靡费。”
“盐法若乱,则边境开支势必增加,此乃涉及国计民生之大事,臣当防微杜渐,不敢擅自答应陛下。”
沈尚书说话还是比较委婉的,算是给足了天子的面子,没说皇店会影响盐税,只说其他的大臣会效仿。
言外之意,陛下您管得了内宦,但是却不一定能管得了利欲熏心的勋戚,宗室之家。
应该说,沈翼的确不愧是执掌户部的大司徒,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这其中的风险所在。
大明的盐引制度和开中法密切相关。
所谓开中法,即是商人获取盐引的方法。
民间商户想要获得盐引,就需要将粮食运送到边境的粮仓。
根据运送的粮食数量不等,可以向朝廷换取盐引,再用盐引去对应的盐场支盐,以此获利。
开中法的实施,就如沈翼所说,是通过民间的力量,减少朝廷对于边境军费的支出。
事实上,大明后期之所以在军费上每年要耗费大量的银两,就是因为开中法的废除。
没有了开中法的支撑,边境的军队,就只能完全依靠朝廷输血而生,每年自然要耗费大量的军费。
然而,开中法之所以能够起到作用,最核心的基本要求,就是朝廷对于盐引的严格控制。
商人逐利,永远会使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
他们之所以愿意运粮到边境,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办法可以获得盐引。
没有盐引,那么贩盐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就成了杀头的买卖。
沈翼的意思很明白。
这两万盐引本身不算什么(划掉),虽然算是一笔能让沈尚书心疼的抽抽的银两,但是还不至于让他跟天子硬顶着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