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有人撑腰-《皇兄何故造反?》


    第(3/3)页

    对于两人的质疑,李贤却显得十分从容,道:“事先未和兵部商议,是本侯思虑不周,但是五军都督府都督之职,历来先禀君上,若君上不决,方下廷议,从无直接自廷议任命的道理,如今皇上不在京中,本侯循例先禀郕王,如何能说是擅自发难?”

    略停了停,李贤继续道:“何况如今情势危急,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才不得不议,左军都督府外辖辽东都司,后军都督府外辖山西都司,皆是边境紧要之卫所,中军都督府统领在京卫所,总治五军刑狱,亦是紧要必须之事,如何便不能在朝会上禀奏?”

    一番话说下来,群臣皆是愣了愣。

    倒不是被李贤给镇住了,而是勋戚一脉,已经很久没有在朝堂上如此有底气的说话了。

    要知道,这些年都是三杨主政,朝政大事以平缓为主,再加上有英国公他老人家在,文臣也不曾对勋戚过分煎迫,所以勋戚在朝堂之上,基本上已经不怎么说话了。

    以致于有很多新晋朝堂的官员,都已经许久没有见到,勋戚如此这般为自己据理力争了。

    偏李贤的这一番话,的确说得有道理。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多年以来,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命,少数几次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才会廷推,相对而言,廷推反而是少数情况。

    而无论是左军都督府,还是后军都督府,都是负责的边境卫所事务,中军都督府更不必说,是五军核心。

    此等危急时候,李贤提出要选授三位都督,倒也很难挑出什么毛病来。

    即便是在朝会上直接禀奏,有失妥当,但是他已经说了,如今危难时刻,事急从权,如果文臣一直抓着这一点不放,反倒显得小家子气。

    不过通过是肯定不能通过的,但是若要反对,既要有充足的理由,也要有足够份量的人站出来一锤定音。

    刚刚已经有两个重臣出言反对,甚至就连陈镒这样的七卿都开了口。

    那么朝堂上剩下的人当中,份量足够一锤定音的人。

    一个是主掌兵部事务的新晋尚书于谦,另一个,便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天官王直!

    于是在场的群臣,纷纷将目光都集中在了两人的身上,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人皆是低着头,并没有立即站出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