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电子产业-《那一年1977》


    第(1/3)页

    看了一会儿,报纸间发现的有用信息越来越多。

    晚上送饭过来,姜斌也只是随便吃了一点。

    夜半时分,他才将所有电子产业相关的线索串联起来。

    香港的的电子产业,并不像姜斌想的那样一片荒芜,而是颇有发展。

    五九年的时候,日本索尼就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收音机工厂,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这也成了香港电子工业的发展开端。

    然后,随着几家美国著名的电子公司到香港设厂,极大的推动了产业增长。

    再加上,七十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更多的外资选择在港设厂,也带来了更多的“宝贝”——用于装配集成电路、电子表、音响器材、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得香港的电子工业有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而到了当下,香港的电子厂已经增加到了一千三百多家,雇员接近十万人,出口值达到一百三十多亿港元,占到香港整个出口总值的12%,成为了整个香港的第二大行业。

    最厉害的是,近两年半导体收音机的出口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和西德,居世界首位。

    不过,这样的数据也让姜斌皱眉,虽然整体来看,香港的电子工业确实发展的不错,但要说多么好,那也不尽然。

    从这些数据中,他发现香港的电子工业所扮演的就是制造加工的角色,与后世大陆的世界工厂倒是有几分相似,只是体量不一样而已。

    而且,香港电子产业之所以能在这段时间发展迅速,完全得益于自身的特点和“性格”。

    香港是自由港,进出口不课税,待遇优惠,这是其一。

    香港渠道多,东西方交汇,消息灵通,这是其二。

    香港的电子厂,多为小厂,大厂几乎都是外资,这是其三。

    有了以上三个理由,香港电子产业的灵活性也展露无遗,据财经杂志判断,一个新电子产品的制造周期,美国要八个月、日本要五个月,而香港平均不到三个月。

    这个数据就很可怕了,这么大的时间优势,足以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领先。

    不过,有优势,也有弊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