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大才子的大愿望-《我是王富贵》


    第(2/3)页

    前面提到过,唐寅在外城住了很久,也观察了很久。

    后来他更是组织一批流民,去火药厂当工人。

    自从有了稳定收入,这些流民才彻底安居下来。

    而安定之后的百姓,首先的需求就是上学,送自己的孩子读书!

    这也是王岳在城外大力推动学堂的原因所在。

    百姓们追求的东西真的很简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乱世才能说的。太平年景,大家想的无非是过得更好一点,说白了,就是阶层跃升。

    中华大地,从来不是顽固不化,一成不变的蛮夷之地。

    从招贤纳士,到唯才是举,再着落到科举取士上面,一条向上的路,始终打开着,区别不过是宽窄而已,却从来不用寄希望来世。

    安稳下来的流民,手里有了一点点积累,就迫不及待想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要说他们希望孩子考进士,当大官,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说实话,想的人还真不多。

    但是在修建外城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些读过一点书,哪怕只是认识一点字,能稍微写写算算的人,他们也能比普通人多赚许多。

    而且飞速发展的商业,更是需要太多的人才。

    有人甚至主动找上了那些心学大佬,想要跟他们商量,将一些不那么优秀,不是那么热衷科举的学生匀给他们。

    为了得到人才,他们都愿意出大价钱。

    激动人心的收入摆在面前,谁能不眼红心动……家里的人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去学堂。

    唐寅靠着自己的名望,联络了不少朋友,请他们过来,充当老师,帮着兴学。

    开端非常美好,唐寅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多,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京城之外,投向了那些村镇。

    可唐寅很快发现,在乡村推行教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村镇,推行很顺利,可有些村镇,竟然不是这样。

    比如说,刚刚还答应让孩子上学,可转过天,就反悔了。

    难道谈孩子读书还不好吗?

    唐寅怀着极大地疑惑,亲自去下面走访,渐渐的,他终于了解了内情。

    在乡村,老百姓遇到事情,更愿意请教家族长者,尤其是那些年高有德的族老,让他们给拿主意。

    毕竟上学读书,改换门庭的事情,可马虎不得。

    只是令人诧异的是,许多族老乡贤居然都反对读书……读什么书?就凭你家孩子的脑筋,还能读出一个状元公吗?

    还不是白花钱,白受苦!

    孩子不小了,都能下地干活了,跑去学堂读书,岂不是亏了!

    再说了,朝廷害人的事情还干得少了?

    这才过去几年,好了伤疤忘了疼,你把孩子送去了,那就落到了人家手里,到时候管你要什么,你能不给?

    好嘛,在这些人的嘴里,朝廷成了绑票的土匪山大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