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我在影视剧里当飞行员》
第(1/3)页
1937年8月13日夜间,日本内阁做出了对华增兵,扩大侵略的决议,由激进的****分子推动的对华蚕食终于上升为国家层面堂而皇之的全面进攻,从此以后两国再不保留情面,撕破脸皮恶斗到底。
8月14日,正值一场夏季常见的台风位于上海东方60公里的海面上,受到台风的影响,当天空气闷热,时不时有热带气旋带来的阵阵暴雨,本不是个适合空战的日子。但是战争不会因为天气而休战,双方的空中力量就在这样一个台风天气里展开了全面抗战以来第一次的空中恶斗。
“八·一三”事变前当时的国民政府空军总共编制有9个飞行大队和5个独立飞行中队,其中1、2、8为轰炸机大队,3、4、5为战斗机大队,6为混编大队、7为侦察机大队、9为攻击机大队。以上九个大队装备有战斗机95架,轰炸机115架,攻击机20架,侦察机41架,共计271架。为了支援淞沪会战,华国空军出动了原计划用于华北作战的第2、4、9三个飞行大队,分别进驻安徽宁德机场、浙江杭州笕桥机场、绍兴曹娥机场。
进驻安徽宁德的二大队为轰炸机大队,拥有第9、11、14三个中队,各装备9架诺斯罗普·伽玛2e单发双座轻轰炸机,该型机系中美合作生产,710马力,最大时速352公里,载弹量450公斤,2挺7.62mm航空机枪,在当时属于速度较快且有一定载弹量的快速轻型战斗轰炸机。
8月13日下午才得到调令进驻杭州笕桥的四大队为驱逐机大队,拥有第21、22、23三个中队,各装备9架从美国进口的科斯蒂·霍克iii单座型战斗机,该机最大时速360公里,载弹量225公斤,1挺12.7mm+1挺7.62mm航空机枪,是中国空军在全面抗战前所装备的主力战斗机型。四大队大队长就是一天后闻名全国的原东北军飞鹰——高志航。
进驻绍兴曹娥的九大队为攻击机大队,拥有第26、27两个中队,共装备美制双座a-12雪莱克(“shrike”)攻击机30架,可载弹210公斤,装备4挺7.62mm机枪,和1挺7.62mm后射机关枪,最大时速为293公里,航程774公里。
由于日军方面尚未在华东占有地面机场,只能依靠海航参战。负责专职侵华的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装甲舰和川内号轻巡洋舰上各有一架九五式双座水上侦察机,另有临时抽调助战的三艘航空母舰:凤翔、龙骧、加贺,以及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神威号。
由于台风,日军航母都已开往上海移动130海里的马鞍群岛避风,也无法出动舰载飞机,8月14日当天的中国空军反倒是占了天气的光。
日本巡洋舰上普遍装备的九五式双座水上侦察机,814当天反而成了日军主力。
除此之外,在东南方700公里以外的台湾岛上的台北松山机场,部署了一支日本海航磨练已久的独门武器——九六式陆上攻击机。1937年8月8日才进驻松山机场的是日本海航鹿屋航空队,拥有18架九六式陆攻,这是山本五十六在担任海军航空本部技术部长和部长时期,与海军中的航空派共同谋划打造的一款可携带鱼雷并拥有超长航程的陆基轰炸机。
图9.携带鱼雷的九六陆攻,四年后的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击沉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1936年刚刚入役的九六陆攻此时尚未得到实战检验,而且在当时轰炸机可以通过增大油箱来扩大航程,战斗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只有给轰炸机配备足够的自卫武器,裸奔出击。在遭遇到战斗机拦截时,以密集队形的火力网来驱逐对方的战斗机。
九六陆攻正是在这样一种空战模式下设计产生的兵器,全机可载员7人,并在机身上方、背部、两侧设有自卫机枪,可携带一枚500公斤炸弹或鱼雷,或者4枚250公斤炸弹,航程超过3000公里,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从台北到杭州的空中直线距离是600公里,是日军控制下距离作战地区最近的机场(朝鲜南部机场距离700公里,华北机场超过1000公里),更短的出击距离可以减少空勤人员的疲劳。
8月14日凌晨7点,中央航校暂编大队35中队许思廉部的5架钱斯沃特·可赛v-92c式双座侦察机率先从笕桥机场起飞,轰炸了上海公大纱厂的日军司令部,未受损失全体返航。由于这批飞机速度慢装备差,为了避免损失,他们早在半夜3点45分就起飞了。
可赛式其实是钱斯沃特公司为美国海军设计的双座敞篷侦察机,美军型号为o2u-1d,绰号海盗(corsair),当然了,这款水上飞机实在是当不起“海盗”这个凶恶的绰号(后来大名鼎鼎的f4u海盗式也是该公司产品),当年即被音译为“可赛”,其1929年出口到中国的版本即为v-65c,后期补充的版本为v-92c。
更值得一提的是,红军缴获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就是这种钱斯沃特·可赛v-65c型,在投诚飞行员龙文光的驾驶下,搭乘红军指挥员陈昌浩轰炸了国军控制下的江西省黄安县城,这个故事出现在电视剧《铁血红安》里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