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西风压倒东风-《汉阙》
第(2/3)页
不过任弘在奏疏的附文里,却提供了另一条黄金的渠道,他描述了葱岭以西外国如安息、大夏、条支是如何黄金成山,其货币皆以金银铸造,正面是其国王的面孔。
作为管理财政的大司农,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田延年心动了。
更何况,他昨日还收到了苏武和任弘合写的一封信,苏武早就猜到此事会在中朝集议,在他引荐下,任弘希望能得到田延年的支持,作为交换,愿给田延年一项大利好……
若非如此,无利不起早的田延年可不会据理力争。
至此,厅堂中众人皆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剩下赵充国了。
霍光目光看向后将军,赵充国也终于将奏疏连同附文看完了,颔首道:”十分详尽,若非知道这任弘才二十余,我必以为这奏疏是一个五旬老吏写的。”
那附文是任弘细心为内朝诸公提供的资料,他提前写好的西域诸邦位置、远近、估量的户口数,以及可以征召的胜兵数目。
这一点是赵充国十分欣赏的,他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提前算好士卒牛马用兵所需的粮谷、盐、茭藁,每日巡视仓禀,检查所剩数量,要求粮官的上报必须精确到个位数。
因为赵充国绝非那种莽一波的大将,作战方式与秦时王翦颇似,越老就越沉稳。
赵充国已经出了抉择,缓缓说起自己的看法:
“一名汉兵从敦煌城到楼兰去,要走一个月,耗米一石四斗,自己决计是扛不动的,得让马匹驮负,如此又要加上八石麦豆,没办法,沿途鲜少牧草,畜生胃口却大。如此一来,千里之路,一千军队和马匹,就要消耗一万石粮,这还不算沿途物故人畜损失。”
“若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人力便能从西域诸邦调拨,过去发兵一千人才能抵御匈奴侵犯,或许征召两千西域兵便解决了,如此便能省一万多石粮食。”
“如此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老朽不明白,为何还要争这么久,昔日孝武皇帝设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时,朝堂上可没这么多牢骚。”
这话让反对的三人有些难堪,赵充国却不管他们,继续道:“当然,经营西域的重中之重,还是屯田。去岁匈奴击渠犁围铁门,就是乘我屯田未成。只要渠犁、轮台、它乾屯粮有十万石粮食,匈奴便对西域无计可施。”
对于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利弊,除了张安世一如往常那样不发表意见外,中朝诸人已经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讨论完了,支持与反对,竟是三比三,只等霍光做出最后的决断。
霍光至今未发一言,目光扫在任弘奏疏的最后一句上,这是他最在意的一句话。
“九译之地羁縻为属国,辖于汉官,足以大贺,告于先帝!”
继先帝之业,完成孝武皇帝来不及做完的事,此乃霍光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是啊,曾作为尚书事孝武皇帝二十年的霍光,亲手接过那幅《周公负成王图》的霍光,是最清楚这场汉匈战争本质的人!
太初四年时,孝武皇帝力排众议,决定重新对匈奴用兵时,给出了这样的理由:“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
雪耻、复仇,灭匈奴以全武功,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下,是先帝不能为众人道哉的目的。
“关西是大汉的根基,而关西需要这场战争!”
函谷关以西本为故秦地,民俗尚武而少文。而与之对应的关东之地,文化较之关西发达。故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谣谚。
在孝武皇帝前,关东关西的对峙是很严重的,高皇帝留下的功勋贵族集中于关西,最后一位开国功臣申屠嘉执政到了孝景年间。而关东则为诸侯王所据,关东士人聚集在吴王、梁王、淮南王身边,隐隐与中央对抗。
可到了孝武时,诸侯国已削弱,开国的军功列侯也彻底衰败。大量关东士人为了前途,纷纷涌入长安,跻身朝堂。当时的文武名臣中,七成皆来自关东,加上表彰六经,以孝廉取士,连长安的中层官吏,也渐渐多了些关东口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