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从老院长的角度来说,他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一生都在创作油画。 他的创作轨迹同样也能说明他在不断追求改变。 从赖以成名的超写实具象画法,到后来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抽象演变,虽然再也没达到他曾经最高的高度。 但这仿佛就是在印证万长生说的那种当绘画被照片抢走了一部分功能以后的走向。 八十年代是相机逐渐走进家庭的开端,新世纪以后则是手机镜头变成人手一个的习以为常。 正是在这些节点上,写实作品已经很难引起观众共鸣,除了极少顶尖的存在,大多数艺术家都转向了抽象。 越是抽象的作品,绘画功底就越不被需要,反而变成了应试教育的禁锢。 而艺考强调的基本功底,越来越有点不适应招生要求。 万长生现在已经很有把握,在一年时间内把一个毫无美术基础,也没有艺术天赋的高中生强化到能够全国联考过线的水准,只要把这几样应试教育当成套路来打磨,无非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天赋,只要足够刻苦听话就能搞定。 但艺术家显然不是这样培养的。 很多老师教授提起艺考都嗤之以鼻,说是应试教育。 却从未做出什么努力去改变。 万长生不声不响的做了:“我只是在尝试,有天赋的孩子肯定在强化艺考培训里面会脱颖而出,这种学生我会尽量凑到一起,让他们主攻美术学院,然后其他大量的学生还是当成一门手艺,当成以后谋生的手段来学习,而更出色的天赋,在青少儿中间展现出来的那种想象力,就根本不用培养基本功底,因为等到他们考大学的时候,我随时可以协助他们强化应试教育,这三年的时间我已经把考上美院和艺术专业,这个台阶打好了,下一步就是从年龄更小的孩子中间发掘天赋。” 哪怕有不少人骂他是钻应试教育的空子,搞艺考工厂流水线培育,万长生都充耳不闻。 做事的人,不在乎那些细枝末节的讲究。 老院长彻底搞懂了万长生的线路:“两年前你告诉我要把艺考费用压下来,那时候你就想好了这个方向?” 万长生摇头:“我也是在慢慢摸索找寻方向,美好始终是我们向往和需要去宣扬的,用美好的事物去引导民众的审美,这才是艺术家的责任,一方面为青少年学习美术探索方法,另一方面就是用作品来带动审美,这才是我参与拍摄电影的目的,事实证明民众是希望看见美的,是我们艺术家没有做出更多更好更能打动他们的作品。” 这跟艺术界里动不动“这届观众不行”,“老百姓的审美就是渣”,“不懂艺术就看不懂我的作品”的态度差别太大了。 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家们以普通人看不懂他们的艺术理念作为标榜了。 于是附庸风雅的人也跟着不懂装懂的吹捧,彻底搞浑了艺术这坛子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