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说的不就是种师道的一声写照吗? 老种绝嗣,家里也没有人了,村里人指着枯骨,说是他的家。 嘶。这老种听这诗,不泪崩才怪。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歌声还在不断的传来,种师道眼中的泪光却已然消失不见,取代的是坚毅。 他是一名大宋的将军,如果将军泪目,大宋安有铁骨? 那短暂的软弱,只是稍纵即逝。 种师道解释道:“官家应该没学过这首诗,这是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民歌。说的是一名军卒十五岁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去,问村里人,自己这家里还有谁,村里人指着远处说他家里就只有坟地了。用庭院里的野菜,做好了饭,也不知道端给谁,哎。” 赵桓点头,大宋百姓就是如此模样。 生活无以为继,无地,无法生活。生活无以为继,刺字,做贼配军,勉强活着。 是时候改变这种模样了,这大宋不该如此。 如果说是为了纠正五代十国的军阀乱象,重文轻武。 已经承平百年的大宋,不应再矫枉过正下去了。 赵桓驻足,他感受到的是责任,对这片土地,对所有百姓的责任。 他需要做一个明君,大宋也需要一个明君。 赵桓指着远处的一轴向北东的向斜构的大斜坡说道:“种少保问朕,契丹奴当如何?” “”种少保看到远处的煤田了吗?朕欲在此打造一处煤铁联营的工坊,那种超大型的工坊,需要的矿工很多很多。” “挖煤啊,要死很多人的。”种师道也是点头,挖煤这活儿宋人很少有人做。 错非活不下去,不会下井挖煤。 能活下来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 “宋人活的滋润,不肯挖煤,那就让契丹人去,骟了他们,挖煤就是。” 赵桓说完,看这前面,蹲在路边的人有点熟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