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干燥的冬季,伸手开门、靠近金属物品……手指常会有触电的感觉,甚至还能看到电火花,这便是尖端放电现象。 这小小的电火花,蕴藏了丰富的电磁奥秘。 静电荷会产生静电场,而导体尖端的曲率越大,越容易产生更高强度的电场。 用金属球靠近带电的琥珀球,在半寸以内,琥珀球才会放电,如果换成尖细的导体,大约五寸左右,便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这便是尖端放电:尖端导体,更容易释放和吸收物体的电荷。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带电的尖端导体更容易放电,譬如手指放电;二是尖端导体更容易吸收电荷,当带电体靠近尖端导体时,更容易向尖端导体放电,譬如琥珀球、譬如雷电! 前者是避雷针的工作原理,而后者则是天线、旗杆容易被雷劈的原因。 “引雷旗杆”,利用的自然是第二个方面:让雷云向自己放电! “岗亭试验”和“电风筝试验”利用的也是第二方面。 不过,富兰克林的本意并非是吸引雷劈,而是利用尖端导体吸收空气中的电荷。 雷雨天气,空气活动剧烈,极易产生空气电离现象,空气中会产生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之所以会出现雷云和雷电,便是这个原因。 “岗亭试验”和“电风筝试验”利用岗亭和电风筝上的尖细导体,吸收空气中的电荷,给莱顿瓶充电,或者观察电火花。 通过这两个试验,富兰克林证明了雷电与琥珀上的电是同一回事。 富兰克林成功了,而他的追随者,另外一名科学家里希曼在进行“岗亭试验”的时候,则成功地引来了雷电! 然后……他便让雷给劈死了! 富兰克林用莱顿瓶得到的只是空气电离产生的电荷,而不是雷电劈中风筝释放的电,里希曼抓住了雷电,所以他被劈死了。 富兰克林没有被雷电劈死,实属运气逆天。 由此可见,凡事都要讲科学,但运气也是科学的一部分。 或者说,科学……依然事关概率。 就此来说,不管是电风筝、岗亭还是引雷旗杆,引发空气电离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引发尖端放电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五十,而恰好被雷劈中的概率……大概还不到百分之一。 与岗亭和电风筝相比,引雷旗杆的高度不够,只能用数量来凑。 值得庆幸的是,看不惯常洵的人足够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