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爱心高利贷-《大唐技师》


    第(2/3)页

    听李牧说起,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长孙皇后也好奇是什么方法,问道:“不知你有何良策?”

    李牧笑笑,道:“放贷。”

    “放贷?”长孙皇后听到这两个字,不由有些失望,她本以为,以李牧之神奇,真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却没想到是放贷,心中有些不悦,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委婉道:“这放贷之策,虽可获利,但却极为伤民。若你问本宫的意思,本宫是不同意的。”

    长孙皇后之所以这样说,与隋唐时期社会环境有关。唐时有这样一首诗,是形容借贷的。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众做周知,二月的时候,蚕还没有出生,哪来的新丝。五月谷尚未熟,哪来的新谷。但是没有办法,谁让你欠了钱?

    虽然蚕还没长成,但是已经把将要收入的新丝抵押出去了。虽然谷子还未丰收,但是也成了别人的仓中之物。所以说这就叫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更有那些黑心到家的高利贷放贷者,专检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借贷者被逼无奈,只好将蚕和稻苗半价处理还贷。如果这些还不够,就得从别的地方以更高利息拆贷,以解燃眉之急。正所谓有者急卖而耗其半直,无者求假而费其倍酬。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贫者更贫,直至卖身为奴,甚至自杀。

    会造成这样极端后果的缘由,是因为贷款的利息太高。借贷作为一种商业形式,自古就有。相传发明出这种方法的人,是春秋时期娶了大美女西施,帮助越王勾践复仇的“商圣”范蠡。借贷分正常借贷和高利贷两种。范蠡干的是正常借贷,所谓十一之利,也就是年利率十分之一,超出这个标准,就是高利贷了。隋唐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搞的都是高利贷。

    唐朝的高利贷分举和质举两种,分举就是后世的信用贷款,不用东西抵押,但是需要有偿还能力的担保人作担保。质举就是抵押贷款,需要以借贷人的不动产或者实物作抵押。

    相对于唐朝,后世贷款的人是幸福的。后世在银行贷款,最高也不过百分之五或者六的年息。而在唐朝贷款,利息高的可怕。

    李牧为了搞贷款的事情,曾去民部查阅卷宗。

    历朝历代,都有官贷。唐初虽然朝廷很穷,但是也设有官贷机构,称之为公廨。李渊登基为帝的时候,定公廨的利息是百分之一百。这是什么概念?如果你贷款一万贯,一年后还清,你就要还两万贯!这和抢钱有什么区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