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这才是宝藏-《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2/3)页

    画心只有三平尺,题跋却是画心的一倍半祝枝山题字二百六十四,文徵明题了五十九个,以及二人各留两方钤印。

    这两位有多出名,知道的都知道,字卖的比画还贵,同样的尺寸,书法作品的价格基本上是画作的三倍。

    祝枝山稍差点,去年上拍一幅《草书长卷》,近千字,三千万成交,平均一个字三万。

    文徵明的书法作品要翻五六倍行书《杂咏诗卷》拍了八千万出头,加手续费近一亿,共六百七十个字,一个字十四万。

    当然,这么算有失公允,但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两人的题跋,《月泉图卷》的价格至少缩水三成。也就五六千万。

    这一幅是唐寅最擅长的人物画,价格应该稍高点,但如果站在“大明宁王朱宸濠夫妇画像”的角度,百分百属于“历史重大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妥妥的一级文物。

    不能卖,估价也是白估……

    杨丽川又放了回去,项志清打开第四幅,而后,顿然愣住。

    知道发现了更了不得的好东西,其他人猛往前凑。

    一幅题像,没有任何衬景,和老早以前的语文书上的人图插图别无二致白中泛黄的丝绢,画着一位带斗笠的和尚。

    题为《不语小像》,不语是谁,当然不知道。

    三方钤印不语、耕山、颠而不巅……听都没听过。

    问题是太有辩识度,无论是衣着、面相、以及神情,与故宫博物院收藏过的《个山小像》足有八成相似。

    连陈静姝都能一眼认出来,何况是他们?

    看技法与笔意,却与那一幅截然不同

    衣皱如剑,利似刀削。须似披麻,纵横交搭,笠孔错落,疏密有间……斧劈皴、披麻皴、米点皴,山水画中的经典技法,却用来画人物,也就八大山人干过。

    笔简意赅,形神兼备,惜墨如金,笔力娴熟老辣,萧索孤寂跃然纸上。正如郑板桥的评价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杨丽川看了好久,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故宫那幅是他朋友黄平安画的,但这幅不是!”

    “肯定不是……看这里!”项志清指了指题中的“为余作此!”

    自己画的?

    再看时间,“时年五十有一”,是他请黄平安画《个山小像》的三年后,所以十有**就是照着那幅临募的。

    关键的是前面半句路过子宅,家小安康……

    史学界公认,八大山人无后,那这怎么说?

    全推翻了。

    吴湘有的忙了……

    项志清继续往下翻朱元璋、朱棣、朱权、崇祯、马皇后、徐皇后、周后……又是七幅。

    如果只论经济价值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三百余幅,光是上拍纪录就有一百多条,最高的一亿多,最低的也要三千多万。

    画上无跋无款,不好推断具体的创作时间,但看画风,不比《不语小像》早,应该画于五十岁之后,已是创作成时期。

    反正不管怎么估,都不会比唐寅的那一幅低。

    但是,同样的道理,这七幅全是题像,从考证历史的角度考虑,已经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

    项志清收好最后一幅画,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久。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表情,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李定安洒然一笑“放心,没准备卖!”

    众人神情一松,竟齐齐的吁了一口气。

    何安邦如释重负,拍了拍李定安的肩膀“不卖就好,害我担心了一整夜!”

    “就算我想卖,也得有人敢买!”

    李定安既感动又不解“你们不远千里,就为了来劝我?”

    “不止……”何安邦左右瞅瞅,“你先说,宝藏呢?”

    李定安故意逗他“这还不够?”

    “你痛快点……我说的是金锭和银锭!”

    “哈哈……你早说啊?”

    李定安提起囊匣,顺手一掀半米见方的木箱,鸡蛋大小的银锭堆到了顶。

    何安邦精神一振,拿起一枚。

    上圆下平,清代十两馒头银,色泽温润,通体银灰,五面光滑,底部有细密的蜂窝状。

    顶部铭刻有戳记从右到左依次为嘉庆三年六月、江西官银、号壹拾俩、南昌县。

    没什么包浆,而且挺亮,乍一看,就像是仿的。

    真假不用怀疑,无需辩认,何安邦顺手一丢,又拿起第二枚。

    四四方方,标准的江西十两方宝,戳记为道光元年安福县官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