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用完膳,所有人都神色严肃地看着朱棣。 接下来的议程,众人心里都有数。 朱棣轻咳一声,才开口,“天佑大明,宋大人寻回如此福瑞粮食。” “皇上仁德,才能使得福瑞粮食,远渡重洋,来到大明。” “皇上英明,天命所归!” 满朝文武,各种赞美朱棣。 可是,对于首功的宋隐,大家都直接略过。 坐在一众藩王下首的宋隐,神色不变,对于这些虚名他压根不放在心上。 朱棣等众人都称赞一会,才轻轻摆了摆手。 “玉米能引进大明,宋隐功不可没。” 文武百官一怔,很快即明白朱棣心思。 不过,宋隐立下如此大功,皇上肯定是要重赏的,而且想绕都绕不过去。 于是,有些官员,就顺着朱棣意思,连连点头。 “皇上说得极是,宋大人让商贾从海外寻回玉米,功不可没。” “皇上英明!” 文武百官的称赞,显得很中肯。 甚至有些官员,明明嘴上是称赞宋隐,但赞着又把商贾和试验田的宋城等人都加进来,冲淡宋隐功劳。 一众藩王和勋爵们,眸中已然有了怒意。 朱棣神色不变,只是轻轻颔首,“粮食是民之根本,是国之根本,诸位或许还不知玉米对大明百姓有什么作用?又如何种植吧?” 朱棣此话一出,文武百官和一众藩王都是一怔,充满好奇。 “敢问皇上,玉米要种植,可能跟小麦,水稻一样当主食?” “这事,宋师最清楚。” 朱棣笑着看向宋隐,“不知宋师可否为诸位普及一些玉米知识。” “没问题!” 宋隐也不推脱,直接开讲,“玉米吃法简单,脱水皮后,可水煮直接食用,也能磨成面粉,做成玉米馍馍。” “玉米产量比小麦高数倍,百姓更适合吃玉米。” “玉米耐旱,只要幼苗时别让水淹了,就容易成活。” “最大的好处就是玉米可以跟小麦轮作。” “像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等地,每年十到十一月种植小麦,来年六月收割小麦后,就接着种玉米。” “十月,玉米成熟,接着就种下小麦,如此循环。” “宋大人,真能轮作?” 此话一出,一众北方藩王哪里还忍得住,全都一脸期待地看着宋隐。 “如此大事,还是当着皇上面,岂敢胡说?” 宋隐微微一笑。 事实上,宋隐有句话没有说出口,那就是现今百姓日子比洪武年好得太多。 可是,百姓仍然没有白面馍馍吃。 第(1/3)页